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

                   教师队伍结构与整体素质

一、队伍结构

《基础》课程的改革首先需要有过硬的教师队伍。团队中需要职称层次的合理分布,既要有多年从事思政课教学的一线资深教师,有敏锐的理论思考,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积淀,又要有年轻教师,秉赋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还应邀请学生管理干部等,形成全员育人的教学团队,共同参与项目的设计。

课程主讲教师共有4人,以中青年为主,任课教师均具有硕士学位或副高职称;教学团队中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专业背景均为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史学方向;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团队中学科背景交叉,学术风格相互兼容,有利于教学和科研。

 

二、思政理论教师的职业自觉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老师)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与调控者,《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明确要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这是党和国家对思政教师队伍的殷切期望。

(一)把握职业特性,担当使命自觉

尽管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对教师职业特征有差异的表述和理解,但认为其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且性格各异的个体;其工作方法具有鲜明的示范性,是要用自身知识、智慧和人格魅力去说服学生,传播知识、启迪智慧;其工作过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已基本形成共识,故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中最富挑战性的工作之一,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它关系到人的真实生活及其生命质量,关系到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高校思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独特性决定思政教师职业特性,不是授予学生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而是授予学生伴随终生的理念和方法,传递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表达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即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体系,是植根于一定阶级的经济基础上,依托经济发展的反映本阶级的思想体系,是对社会阶级的反映。“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个称职的思政教师,必须自觉树立职业特性所赋予的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神圣职责,捍卫课堂主渠道,坚守新媒体阵地,积极作为,为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服务。

传播核心价值观。马克思曾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可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发展,对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政教师须自觉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信仰在先性和信仰的至高无上性,义正言辞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和国家选择的发展道路、制度和理论所取得重大成果,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探究产生各种社会思潮的根源及解决的对策,有效抵御西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消弭学生怀疑科学理论的倾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核心价值观代表社会整体理性,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有别于资本主义的价值选择,是社会主义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思政教师应竭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调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使学生在具体利益矛盾、思想差异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推动社会稳定和发展,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和行动力量。

捍卫课堂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大思政”理念的教学主渠道,是教师宣讲和传播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思政教师应树立忠诚坚贞的马克思主义战士形象,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抓住情感主线,确立“引导为主、管理为辅”的教育理念,守住这块阵地,真正做到“寸土不能失、片瓦不能丢、丝毫不能让”。然而理论的本质隐藏于不易为人所察觉的现实背后,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感受更直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有机结合,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关注政治动态,时刻了解社会的热点和大学生的思想疑惑的问题,涵养敏锐的政治研判力,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启迪学生对相关热点进行剖析,发表见解,并对其立场、观点进行必要的评说,逐步提高甄辨能力,在问题的解答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提高高校思想治课堂教学的实效。

坚守新媒体阵地。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作为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四大媒体而言的第五大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时代,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交流活动方式、学习情境空间、学习体验反馈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针眨时事、品评社会,释放表达意愿,成为网络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大思政”理念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方法论,促使教师清醒意识到维护意识形态要从课堂延伸至课外的新媒体新阵地。思政教师充分认清新媒体具有时空分离、师生分离、虚拟性和匿隐性的特点,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与现代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将活动延伸到的网络空间,用年轻人所熟悉和习惯的方式与之沟通,通过好友关注、加入微信群、QQ群等方式,分享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转发重要会议精神,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供方向正确、评议有力的言论,将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推向社会,敢于亮剑、勇于发声,为正确舆论氛围“铺路搭桥”,为受到围攻的同志“仗义执言”,对错误言论“鞭挞讨伐”,对糊涂认识“当头棒喝”,打通学生圈、社会圈和学术圈的壁垒,主动引导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推动信息技术同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高度融合,掌握意识形态工作在新媒体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抢占新媒体思想阵地。

(二)更新教学理念,达至育人自觉

习近平同志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但一些高校还存在着重智轻德的主智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使得多数高校教学时常偏重“教书”,而疏于“育人”。陶行知云“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大思政”理念本质上就是一种育人模式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目的”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使之成为帮助个体成长、促进价值实现、走向政治认同、引领意识形态的重要实践过程。思政理论课教师应当主动更新教学理念,自觉注重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加以正确引导,满足学生的价值需要,从实践育人、分类育人、评价育人和协同育人诸环节出发,透视育人本质,实现育人目标,达至育人自觉。

实践育人砺品质。实践的价值在于按照主体内在的价值尺度作用于外部世界,促进世界的不断变革化。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育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直接运用。思政教师要着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大思政”实践教学模式,使之真正成为学校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主动设计教学实践项目,按照功能划分为爱国情操、公德践履、网络道德、法治中国、田野调查、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社团活动;其二,尝试实行项目运作,从策划项目、实施方式、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到反思不足建立起一整套规范程序;其三,联系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长期稳定的学院发展相统一的特色思政实践,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深入社会实际,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通过实践育人,创新性地将学校、社会和学生自我教育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在实践的熔炉中长见识、强本领、抵砺品质。

分类育人促成长。思政课堂“大”,基本上为合班上课,思政教学对象人数多。在传统思政教学中,我们不自觉地将教学对象视为同一水平层次,以致于教学实效总是差强人意。事实上不同个体的学生其思想政治素质或道德水准并非一致,他们的理论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整个教育过程应从大整体上体现层次的特殊性。思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须主动开展课堂调查,了解班级学生的专业方向、生源类型(文理科)和生源地,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个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教学内容的层次与类别,因材施教,把握学生思想的实际问题,寓教于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加强针对性,增强吸引力,扩大受益面。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兴趣与需求,把握规律与特点,厘清层次与阶段,有效衔接,整体推进,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低年级段学生着重“体悟式”实践,以参观爱国主义教学实践基地、考察新农村、参观大型企业,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坚定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高年级段学生着重“职业式”实践,重点开展专业实习实训,撰写调研报告,认真思考和规划职业道路,尽早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评价育人重整体。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样也承担着育人的基本功能。相异于一般课程的教学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价值目标及教育理念,对思政课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的评定和价值判断。但现实并非如此,评价的功能已被窄化,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它误导了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价值取向,甚至彻底异化为管控教师和学生的工具,致使评价应有的育人功能完全缺位。思政教师应遵循评价标准与培养目标一致性的原则,自觉探索多元的、发展的、激励的,体现学科特色的整体性评价机制。首先,确立整体性的评价内容,减少机械记忆的内容,着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领和指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力和认同度,不断优化课堂实践教学。其次,建构整体性的评价方式,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内课外的实践活动,建立教学前期、教学中期、教学后期三位一体的多层次的测评模式,促使学生学习活动的良好发展方向,给社会以正确的教育价值导向,将教育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从而真正实现教育评价之父泰勒的观点,即评价的真正目的在于“判定学生实际上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我们在何种程度上达成了教育目标,以及为了获得一种有效的教育计划,我们必须做哪些进一步的改进”,真正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协同育人优统筹。协同育人是指教育者基于共同的教育目标在教育系统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要素功能,通过有效地协调、配合和共享,对学生开展教育的活动,是“大思政”的应有之义。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思政教师普遍认为要守好自家“一亩三分田”,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也期盼专业系、学院职能部门、政工队伍能够给予有力的支持与配合,希望思政工作形成合力的愿望也比较迫切,但没有充分意识到主动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政工队伍沟通交流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大思政”新格局中,探索多层面的协同育人是形成思政合力的关键点。思政教师要自觉搭建与专业教师、辅导员、政工队伍的联系,主动承担专业系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定期与辅导员沟通交流,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个性特征,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积极参与专业实践,深化教学改革,拓展学科的应用性,着力挖掘专业学科中思想教育教育的内容,配合参与专业实践课程的各个教学组成部分,提高思政教育教学整体水平。

    (三)关注学科发展,强化研究自觉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教育教学中深入学习、研究是促进自身提升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是国际教育界的共识。“大思政”理念不仅要求思政教师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还需要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者”队伍,要求思政教师从“单纯公共课教学”转型到“教学科研复合型”上来,关注学科发展,加强科学研究,弘扬自身的主体精神,从而获得教师专业能力的自主、可持续发展。

研究有底气。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教师从事研究的学术保障。在党和国家、全国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实现了由“工作”到“科学”到“专业”,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录下独立二级“学科”的跨越,学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学科结构日趋合理、学科层次逐步提升,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含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提供了重要的学科支撑。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与明确定位,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关心与重视,为其开展和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思政老师要增强学科和理论自信和底气,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执着地走下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做好学术研究工作。

研究须大气。所谓“大气”,就是“立乎其大者”,要志存高远,要有博大的情怀,要有历史的积淀。要有高度,思政教师要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内,通过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分析方法、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沉思。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以及人的权利和义务、人的自由与平等、人的理想和信念等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提升要新的高度。要有广度,思政教师须摆脱事务工作者的思维模式,拓宽视野,拓展渠道,学习和汲取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采取多元发展路径,改变学科发展中的不足、增强集体攻关的团队精神和科研能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要有厚度,特别是要在研究中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整体性、系统性、人文性以及蕴含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独具中国特色的哲学意蕴,将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厚实的历史底蕴和崭新的时代内涵。

研究接地气。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意识被社会存在所决定又为其服务,科学研究必须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有效运用。思政教师需要有大视野,同时需要研究“真”问题。思政教师要积极开展切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研究,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亲和力问题等;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关注时代和当代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观点问题,保持一种观察和思考社会生活的敏锐性,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针对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进行深人的研究阐释等。

研究展才气。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思政教师通过大量阅读文献著作,广泛涉猎知识,深入学习理论,通过人心性的接受、吸收和创造,成为教师的素质与智慧;通过对问题有意识地整理和有目的地反思,又能挖掘教育教学中的科研兴奋点和突破口,能够提高以强烈的科研激情;通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深入细致地探索研究,主动吸收教育理论和同行经验,尝试摸索教育规律,能够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角度,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主动创造、大胆开拓,成为主动、积极的研究者,展现自身高水平的科研实力,创造出有深度、有影响、有建树的学术成果。思政教师也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的教书匠,并以自身的才华获得独有的人格魅力,步入“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迈向学者型、专家型职业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