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德育审美化模式

利用特有的艺术资源,贴近学生的实际特点,通过对《基础》课程目标定位、内容设计、实践形式、方法探求等环节的审美设计与创新,力图尝试符合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程的“德育审美化模式”。德育审美化模式是指建立在德育审美观基础之上的包含一定操作构想的教学模式,主张将美的规律、美的体验、美的境界等贯穿于德育各个环节,是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尝试的系统过程,可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能体现重实践、重体验、重创造的具有艺术职业教育属性的,具有独特性与不可复制性的教学品牌,包括形成引领性与关怀性相统一的德育目标达成系统性与亲和性相统一的德育内容促成规范性与欣赏性相统一的德育实践完成讲授性与情境性相统一的德育方法实现终极性与过程性的统一的考核方案。

开展的“专业渗透”课堂教学与“演学结合”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思政教学特色。所谓“专业渗透”课堂教学,即在教学素材的收集上,需要充分利用多种现代技术收集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教学案例外,鉴于他们更乐于接受诸如图片、图像、影片和演示中感性的内容,选择适合其学习风格和思维习惯的鲜活的、饱含深刻思想的教学素材,近期央视开发的《开讲啦》,《国家宝藏》以及艺术大家、经典电影片段和世界名画等,通过理解艺术人物和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思想品行在感染和陶冶中获得共鸣并得以升华。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将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还应依据学院特色以及对艺术人才培养的需要,做内容的调整和补充。比如,根据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九届二次全委会审议通过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的“爱国、为民、崇德、尚艺”和《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专题讲授艺术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此举既能丰富《基础》课职业道德的内容,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又能推动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从而为文艺界的未来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在项目教学的设计上,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例如在“爱国·励志·梦想”这一项目教学中,我们将征集学生的合作作品,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是上交一份围绕主题的声乐、器乐作品,而对于非表演类学生而言,则是围绕主题的微电影和海报,激励原创作品;在“讲述一代好家风”项目中,我们要求学生在传统文化和文化礼堂中找寻素材,用书法(毛笔、硬笔)、画作(国画、漫画、速写、海报)等形式寻找一句好家训、记载一段好家规、讲述一代好家风,甚至可以创作一首有关好家风的村歌,此举创新性地将课堂教学和专业教学结合在一起,紧跟社会热点,紧扣教学重点,对于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把握历史态势,关注国家大事、关注民众诉求,树立家国情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优秀的学生作品又可以成为教师教学素材。

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工学结合”,体现在高职艺术教育中,其典型性表述应该是“演学结合”,是将涵盖舞台表演相关联的所有艺术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并以系统完整的体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1]这里的课堂教学,不局限于专业的课堂教学,也包括思政教学在内的通识课课堂教学。因此,所谓“演学结合”实践教学,即思政课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一阵地,还应加强与专业系部的合作交流,发挥专业优势,运用戏剧演出、舞蹈比赛、诗词朗诵、美术创作、电影拍摄、民间采风、校外写生等专业教学,守好各段渠,种好责任田,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学紧密结合,勠力同心,砥砺同行,创排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让专业教学成为思政教学新的阵地。密切与党团组织的联系,通过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学生社团等多种形式,不仅全面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与思想深度,多维度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与创造力,而且能够磨炼品质,增加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群众文化需求的机会,深刻领会艺术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要义。

打造德育审美化思政课教学品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丰富品牌内涵,突出特色、强化特性,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发挥以美熏陶、以美育人、以美塑人。只有全校上下、各个部门形成统一认识达到齐心协力、步调一致,系统推进,才能获得形成更好的成果,进而获得公众的进一步认可,这也更将激励思政教师锐意进取,勇于探索,勤于实践。